国家遥感中心湿地遥感研究部
国家遥感中心湿地遥感研究部经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批复于2011年成立。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生态、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全面和多角度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与区域变化。通过建立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湿地、农耕湿地、景观湿地在内的湿地遥感综合试验场,开展大尺度的全球变化、中尺度的湿地生态环境、小尺度的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化问题。
研究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湿地传感网与遥感技术:开发湿地传感网系统,研究卫星-无人机-传感网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建立湿地立体监测体系。探索湿地光学和微波特性,发展和完善湿地遥感辐射传输模型。重点研究湿地多尺度参数反演,多源数据同化理论和方法。
2)湿地生态与环境效应:探索城市化影响下湿地形成、演化规律;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明确湿地水循环规律及水文生态过程与作用机理;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机理;重点研究湿地碳、氮循环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3)区域规划与辅助决策:研究湿地脆弱度和环境承载力,湿地演化及其动力机制。探索城市化对湿地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机理,特别是土地利用、大型城市工程建设影响下湿地的生态过程和效应;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重点研究城市建设与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研究部实验与办公场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拥有遥感卫星地面站系统,无人机、无人船、四旋翼无人机、无人船、多旋翼无人机遥感系统、成像光谱仪、高光谱成像仪、中红外光谱仪、野外便携式光谱仪、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机集群等主要仪器和专业设备等近价值3000余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
目前已建成了地面遥感监测网络和遥感信息服务平台和杭州遥感综合实验场(余杭站、西溪站和杭州湾站);无人机低空遥感平台;湿地遥感监测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卫星遥感地面延时接收处理系统等多级、多层次、多角度湿地遥感网立体监测体系。具备NOAA、MODIS、CHRPT 1B、风云等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和展示、服务、野外实时在线观测的能力。
2020年,研究部还落成了浙江省一等比长基线场。一等比长基线是浙江省测绘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型测距仪、接收机等现代测绘仪器进行量值传递、比对的基准,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的计量标准设施。基线场的落成对于研究部测绘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部目前已与美国国家湿地研究中心、乔治梅森大学、密苏里大学、德国宇航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以及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方测绘集团、超图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研究部核心成员拥有双聘院士两人,“钱塘学者”特聘教授8人,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者等人员规模40人。
业务部自成立以来至2021年9月,共承担科研项目210余项,科研经费近6000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00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30余项;出版专著15部;获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11项;实现社会利税增长5000余万元,对外服务3000余次。培养研究生143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1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已超过40%。
研究部秉持潘德炉院士提出的“团结、实干、贡献、共享”的发展精神,发扬杭师大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优良传统,面对杭州和长三角地区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继续以地学、数学、物理学为基础,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等高新技术为手段,围绕区域资源-环境-人文-生态系统面临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做出更多贡献。